close







剛剛把圖片的字打成繁體中文了     好累

以下轉載於 太平洋電腦網產品論壇 PConline

抱歉了圖太大   看圖時動一動滑鼠吧 -ˇ-



網上如何硬改的文章很多,大部分是成功後的測試,
具體如何選擇材料、製作步驟介紹詳細的不是很多。
為了能讓一個朋友自己硬改成功,今天我仔細記錄了硬改的過程,
順便發出來給大家參考。關於製作步驟,
每個人可能都有自己的獨到處,
我的這個方法是自己摸索的,僅供參考。
本帖最後也別的改法的連結,可以參考。

1、材料選擇。因為要做到與CPU接觸的那面不導電,
  所以大家都在費力尋找單面導電的材料。
  如煙紙、某種糖紙、藥品包裝錫箔、啤酒瓶口的錫紙、易拉罐等等,
  但這些材料大部分的導電層都比較薄,導電性也不高,
  所以硬改後問題較多。其實我們要在錫紙底部貼雙面貼,
  所以不用單面導電的材料也可以。
  這樣的話如巧克力包裝錫紙、電路板上的薄銅片都可以採用。
    先看看我曾經用過的材料。因為我不抽煙,所以不知道煙紙好壞,
  也沒有測試。我第一次用的是藥品包裝錫箔。這種材料一面導電,
  一面絕緣,不過導電性不高。上機後往往還顯示為200,
  但手動調整後可以上266(改前bios裡軟超只能上240)。
  這種材料不經用,可能導電層較薄,也可能我的風扇裝的過緊,
  過一陣子就失效了,前後做過2次,用的時間都不長。

 

 

 

 

需要使勁按住電筆2極才能測出阻值,而且電阻值不住的上下亂跳。
這種材料大家就不要考慮了。

   第二次,我換成啤酒瓶口的錫紙,絕緣層是一層漆,另一面導電性很好,
   電阻幾乎為零。缺點是這種材料同樣比較薄。
   目前我的E4500用這種材料硬改266後已經十多天,一直很正常。

 

最新找到的材料,廚房保潔紙,錫箔的,厚度要比前2者高,導電性很好,
電阻幾乎為零。不過是雙面導電的,全靠雙面膠來絕緣。
另外還有網友說用蛋撻的包裝錫紙也比較好。

 

 

作為對比,我把電筆的2極相碰,和以上2種材料電阻一樣,
說明這2種材料電阻極低,很適合做硬改材料。


 

 今天我就用廚房保潔紙來做(下面都簡稱為錫箔紙)。
先拿出雙面膠。這破玩意也給個圖,呵呵。



錫紙一般都不平,先放在桌子上,用圓的東西把它刮平了,
然後把錫箔紙貼到雙面膠上。









 

 

 

特別說明:因為我的U是已經改好的,所以就在右邊隨便找2個點演示一下,
一會還要扣掉的。看上一張圖,左邊凹槽處那個U型錫紙就是266的正確改法。
謝謝網友papyrous的提醒。

 














U改好後就要上機試了,風扇不用上硅脂,先簡單測試一下,
能開機,頻率沒錯,能進系統,就可以關機了,拆下散熱器,
然後上硅脂,有些訣竅,可以抹的少,效果好:
1、找個保鮮膜,包在你最有力的指頭上,我用的是中指,



 

背景就是我的散熱器 酷冷冰玲瓏靜音版,
銅芯鋁片的,銅芯表面已經很光滑了。

2、在銅芯上點一點硅脂,然後用中指使勁揉搓,
目的是將硅脂揉進坑窪、縫隙裡。



放大了看


 

再放大,其實不用抹多厚,看著不均勻,等壓上CPU就散開了。
照此方法給CPU表面也薄薄地抹一層即可(不抹也可,推薦抹,
因為CPU表面是啞光的,還有字,坑窪會比較多,抹了效果更好。
記住,一定別抹厚了,要使勁的揉開)。

3、擰上散熱器,這裡也有要注意的地方
先擰第一個螺絲,別一次擰死,擰個5圈就停下,
然後擰斜對角的那個螺絲,也擰5圈,然後再擰另2個螺絲,
這樣4角就初步固定了。
然後每個螺絲再擰5圈(或者根據你的散熱器鬆緊來決定擰多少),
感覺固定的比較緊密了就停下。別非要擰到頭才停,擰死了容易把錫紙壓穿。
然後就可以進系統進行穩定性測試了。
SP2004開2個,跑半小時,同時用Everest檢測一下溫度,
超過60度不是散熱器沒裝好就是能力不足以鎮住超頻後的U了。
都沒問題後就可以測測機子的新成績了,跑跑PI,3Dmark等等。

    測試一下,如果機子很穩定,溫度又不高,那麼可以試試繼續向上超頻,
這時就用BIOS軟超就可以了,1次加10M外頻,逐步提升,
有些主板可以調整倍頻,當外頻上不去了的時候,降低一檔倍頻,
有時外頻又可以提升了。如果提升到某個頻率可以進系統,
但運行SP2004或3Dmark死機,說明不穩定,可以把CPU的電壓稍稍提升一點,
一般主板都是按0.05V遞進的,默認的電壓有些U是1.325V有些是1.2875V,
但最終電壓提升最好不要超過0.15V。我的E4500最後提到290外頻,
此時已經是3.19G了,默認電壓下不穩定,加了0.1V電壓到1.45V,就很穩定了。
繼續提升,300外頻開機黑屏。一般E4500的一個坎就是3.2G。
如果加壓到1.45也不能突破3.3G,那麼就不要試了。
還是用默認電壓下穩定的頻率運行吧。我不建議加壓超頻使用,
跑跑成績時可以加壓玩玩,長時間使用就不建議這麼用了。目前最強大的遊戲,
對CPU的要求也不過2G~2.2G雙核。所以現在我是默認電壓用2.93G。
這裡有我改後的穩定性、溫度、性能的測試,有興趣可以看看。

http://itbbs.pconline.com.cn/topic.jsp?tid=8397107

好了,上面就是硬改266的過程。如果你想硬改333外頻或400外頻,請繼續往下看。

先說說硬改的原理吧。CPU底部的針腳各有用處,有些負責供電,
有些負責傳輸數據,有些則是地線,甚至有些針腳是預留的空位,
所以發生過CPU針腳摔斷還能繼續使用的情況,就是因為斷的不是關鍵針腳。
在有用的針腳裡有些針腳是負責確定這塊CPU的頻率的。
怎麼找到這幾個針腳呢?原來Intel對每種CPU都會提供針腳功能示意圖。

    比如這張圖,是775接口的CPU針腳示意圖,每個針腳的作用都標明了。
  左右2個灰色凹槽表示的就是CPU上的2個凹槽,
  右下的灰色格子對應CPU角上的缺針位,
  中間的大灰色方框就是CPU底部電容的位置。其實這是從CPU頂部看下去的透視圖,
  Intel的官方文檔中都是頂部透視圖,和我們翻過來看CPU的底部正好左右相反。


 

把左下角綠色方框放大,對我們硬改有用的只有3個針腳,
分別是BSEL0、BSEL1、BSEL2,這3個針腳就是負責確定U的外頻的。


上面的圖是頂部透視的位置,對應在CPU底部,正好左右相反,就是這3個針腳。



那麼這3個針腳怎麼確定U的外頻呢。原來是看這3個針腳上電壓的高低來判斷的。



H為高電平,L為低電平。

比如我們是200外頻的U,根據上圖,此時3個針腳上的電壓是L H L,
也就是低 高 低。再看266外頻的U,L L L,和200外頻不同之處是BSEL1的電壓為低。
只要我們能讓這針腳電壓從H降到L,主板就會認為這是快1066FSB的U。
怎麼做呢,我們可以看到前面那張畫紅框的示意圖,BSEL1上面第3個針腳定義是VSS,
也就是地線的意思,這裡的電壓值是L。所以我們用錫箔紙將2者相連,
主板BIOS就被欺騙了,會認為這是個266外頻的U。這就是硬改的道理。

再討論改333外頻的方法。還是看剛才的針腳定義圖,333外頻和200外頻對比,
H L L,BSEL1和BSEL2都變了,剛才改266時,BSEL1已經改為L,這個要保留不變,
然後再把BSEL2改為H,就可以了。還是看畫紅框的示意圖,
BSEL2上面第5個針腳是VCC,VCC是供電的針腳,此處電壓為高,
我們把BSEL2和VCC相連,這樣個4個針腳都連好就是333外頻的U了。
所以初期公布出來的333改法是這樣的,要連4個點,比較難弄。

不過後來人們發現只要屏蔽了BSEL2,主板就會認為電壓為H。所以新的改法簡單了,
除U型錫紙外,再把BSEL2上貼個膠條即可,比如透明膠條,或者絕緣膠布。
轉帖個圖,這樣改比第一種方法簡單。


最新補充:今天經過網友okm12的指點,有新的補充:
    上面所說第2種改法,對945晶片組的主板無效,945系列必須用第一種改法,
也就是必需連4個點。因為只切斷BSEL2,945主板不會認為此時是高電平。
因此945只有用這種改法了。



據網友OKM12說,650i、965、P35用第二種屏蔽觸點的方法有效。

    我的NV4SLI主板OKM12也不知道應怎麼改,我以前改過,失敗了,
所以今晚我會用2種方法重新試試,看看到底是主板上不去333還是以前我的改法錯誤。

……試驗中……
剛剛試驗結束,我的NV4 SLI  IE(又名NV570SLI IE)晶片組,以上2種改法都無效。
捨不得用E4500試驗,所以用的是我的賽揚420,1.6G,200外頻。
改266開機順利,頻率顯示“2.13G(266*8)”。



 

用第二種,屏蔽針腳改法上333,針腳上貼了透明膠帶,



開機顯示



看出有什麼問題了麼?對,括號裡的頻率顯示混亂了,前面是2.13,括號裡卻是200*8,
可見這個點對頻率確實有某種作用,但我的主板不認。

然後試驗第1種改法,連接4個針腳,弄了半天才弄好。結果 開機不亮。



 

按說333*8=2.66G,應該不是420的極限,所以應該是這主板無法支持1333外頻。
如果你的主板也不能工作在1333下,改了也是白改。


說完333,再談談400外頻。
    剛才大家看到的針腳組合裡並沒有400外頻如何設定電壓。
不過偉大的人們群眾的智慧是無窮的,
終於有人研究出表中沒有列出的硬改400外頻的方法!
那就是 針對200外頻的U,其他什麼都不用做,只要屏蔽掉BSEL2一個點,
就可以成為400外頻的U了!。



新補充:對於333外頻的U,如E6550、E8200,需要屏蔽BSEL1和BSEL2這兩個點,
才能硬改400外頻。



需要注意的是:
1、不是什麼主板和U都能硬改成功,一般說法是要能軟超到400的U和主板,
  硬改才有效!而且軟超時如果需要加電壓,那麼硬改時也必須加同樣的電壓。
  所以這個改法一般是為了避免P35二次重啟而採用。如果軟超上不了400的,
  就別這麼改,試試硬改266或333,再軟超看看吧。
2、某些主板默認分頻比較高,如默認2:3、4:5,改400外頻後,
  DDR800內存有可能上不去而開機黑屏。
3、硬改400外頻比較適合倍頻低的U,超過8倍頻後成功可能性就小了。
  高倍頻的U如果開機後能亮,立刻進bios降低倍頻到8或更低,
  如果不亮,那就沒辦法了。
4、目前G0版的2140,45nm的E8200硬改400外頻成功率比較高。


原理說完了。說說為什麼人適合硬改。

1、主板檔次過低(低端主板,原料縮水)、
  晶片組超頻性低下(如945GC,即使技嘉等大廠的產品,超頻能力仍舊不高)、
  Intel原裝主板(bios裡不提供超頻選項)。這就必須用硬改才能突破超頻極限。
  某些支持超頻不佳的板子,bios裡的頻率選項是分段的,裝200外頻的U,
  只提供200~265的選項,裝266外頻的U,才出現266~333的選項。
  所以這類主板想上266以上,必須硬改。
    至於硬改的效果,可以看我這個帖子,在我的低檔的不能再地的破板子上,
  顯示了硬超的強大本領。軟超只能上230外頻的破板子,硬改直接上2.93G,
  稍微加0.1V壓就上3.2G。電壓默認/PCIE頻率默認,EIST、SpeedStep打開,
  北橋、FSB、PCIE電壓這板子調不了,倍頻也調不了。

E4500上3.2G 強大的硬改

2、用P35主板,又想避免斷電二啟問題的。
    比較科學的說法:斷電二啟只要電源質量好,就不會損害硬碟。
  所以不用太擔心。(正常情況下突然斷電後,
  電源必須還要向硬碟提供0.5ms時間的供電,以便磁頭歸位。
  (劣質電源做不到這點,就會傷害硬碟。)
    不過若是你不喜歡二啟,那麼只有通過硬改來避免。
  目前一些P35主板上提供了超頻條線,
  直接跳成266、333就可以不二啟(其實就是主板廠商提供了硬改),
  如果沒有這跳線,硬改是一種方法,直接改到需要的頻率,
  266、333、400,這樣就不算超頻,二啟就避免了。

新學到一種說法,只要把CPU和內存頻率分頻設置合適了,也可以避免二啟。



請大家試著按這個圖設置一下BIOS,幸運的話就不會二啟了。那就不用硬改了。

3、我的U,硬改到多少合適?
這個首先要看你的主板是否支持。比如我的NV4 SLI的板子,
官方規格支持1066FSB的U,我試過硬改333外頻,開機無效。而945的板子,
雖然官方規格也是1066或者800,但考慮到Intel晶片組超頻性不錯,
硬改266甚至333都有很大可能。965官方規格也是1066,P35官方規格支持1333。
但實際上P965、P35的板子硬改400是可行的(軟超上400的965、P35比比皆是)。
同時因為部分主板支持倍頻調節,所以一些人採用提高外頻,降低倍頻的方法,
高外頻、低倍頻能讓整機性能更好些。我的主板沒法改倍頻,超頻到290*11=3.19G,
跑PI要19秒多,人家300*10=3G的成績就超過我了。
比如E4500,默認2.2G,11倍頻。可以硬改為266外頻*11,這樣就是2.93G了,
也可以改333外頻,倍頻設為9,這樣就是2.99G了。還可以硬改400外頻,
倍頻設為7,就是2.8G(這個只是舉例,好像4500上400外頻還沒見到過)。
這3個改法最終頻率差不多,究竟哪個好呢。

我個人看法266或333硬改較好。因為我喜歡開著EIST,
這樣系統不忙的時候就能自動降頻,E4500可以在6到11倍頻間調整,
不忙時是266*6=1.6G,很節能,發熱也不高,適應目前全球追求節能降耗的大趨勢。
如果你硬改了400外頻,倍頻變化範圍就小了很多,最低是400*6=2.4G,相對來說節能性下降。

4、硬改有危險,一定要慎重,因為有人硬改超頻,主板壞了!
    有些人的手藝或者運氣欠佳。
    最近有不少人和我連QQ,聊超頻的事。在我幫助下有1人硬改成功,1人失敗。
    一個朋友,第一次他硬改後開機還是200,找來萬用表測量,發現材料不對,
  沒聯通。重新換了材料後一次搞定,E4500默電300*11。此人是965的主板。
    另一朋友也是第一次開機也是顯示200,關機摘下U,扣掉下面的錫紙後再也點不亮了。
  最後發現是主板壞了,只能換主板,具體怎麼壞的至今不明。此人用的是P35主板+E4500。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lk1992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